在美行有一群這樣的老師——他們不僅懂藝術,也懂教學,更懂如何教藝術!
美行明星導師葉老師便是其中之一,他在面對學生的各種小缺點:拖延、基礎差、不愛交流、懶癌···沒在怕的!
他反而會根據每位學員的特點,發現他們的閃光點,并用自己的獨家教學秘籍,治好學員的各種“病”,激發出他們的創作力,并將一個又一個學員送進中央圣馬丁、倫敦時裝學院、紐約時裝學院等頂尖服裝院校!
下面咱們就一起進入葉老師的教學世界,看看他為我們分享了怎樣的獨家教學秘籍,以及創作攻略···
導師簡介
葉老師 Frank
美行思遠杭州校區服裝教研主管
“學生心中的白月光”
院校背景
倫敦時裝學院 服裝設計碩士
教授專業
服裝設計,時尚管理,面料設計
所帶學生錄取院校
中央圣馬丁、倫敦時裝學院、紐約時裝學院、切爾西藝術學院、芝加哥藝術學院、馬蘭歐尼時裝學院、金斯頓大學,南安普頓大學等等
教學點評
課堂輕松幽默,擅長服裝作品集課程的創意思維,表現技法等;“老父親”般為學生操心,作品集到申請每個環節都要親自把關;對學生要求高,對自己要求更高,是學生心目中的“白月光”。
導師說
服裝是一門高雅而又接地氣的藝術,服裝也是一門嚴謹而又自由的藝術,要學好服裝就必須學會感悟生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萬物皆可服裝。
01.
因為想做一個屬于自己的服裝品牌
所以我選了“痛并快樂著”的服裝專業
Q:您為什么選擇服裝設計?如何走上這條道路的?
可能與大多數從小就喜歡山本耀司、川久保玲的同學們不太一樣。在高中時期潛移默化影響著我,并讓我最終選擇走向這條路的是藤原浩、NIGO等一批我們所謂的潮流OG們。
那時候的我也很憧憬長大能做一個屬于自己的服裝品牌,能把自己對于潮流的理解傳達給所有人并能有一批自己的擁護者。在這些動力的驅使下,我毅然選擇了這個讓我“痛并快樂著”的專業。
02.
一定要豐富自己的知識,開拓眼界
這樣腦子轉得才能更快
Q:您工作之外會喜歡去干些什么來豐富自己的靈感庫呢?
我是一個球鞋收藏愛好者,喜歡收集一些有故事且好看的球鞋,其實這和喜歡有設計感的服裝是一個道理,在我眼里好的設計本就應該是能體現在各個品類上。
和大家一樣,我平時也會看各種秀場,也喜歡找各種新銳的設計師,但一直以來可能出于我對于服裝結構的執念,Aitor Throup長期占據我喜歡的藝術家或設計師榜單前列。
Aitor無論是在服裝的結構變化與人體結構結合,還是最后設計的呈現形式都深深地吸引著我。
對于靈感收集這件事,對我而言,生活中的任何一個有趣的點都有可能成為一個有趣的主題。無論從音樂、舞蹈、新科技,還是生物、化學、機械等,一定要豐富自己的知識,開拓眼界,這樣腦子轉得才能更快,這是我自己的經歷。
03.
因為想做一個屬于自己的服裝品牌
所以選了讓我“痛并快樂著”的服裝專業
Q:在您看來,國內外服裝設計的差別在哪里?發展前景如何?
從院校學術角度來說,其實最大的差別就是國內院校還是更注重結果,結果大于過程;國外則更看重研究過程,畢竟有了好的過程,結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具體表現就在于,國內院校在對于服裝主題到最后設計成品之間需要經歷的廓形實驗演變,面料材料研究,顏色圖案提取與設計等等過程會不要求太強的邏輯性。
國外則相反,導師更看重的是我們在研究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我們是如何通過自己的研究去解決它,并總結出自己的方法。
同時對于個人風格的表現,國內外也會有不同的要求,比如國內更看重服裝效果圖人體的比例,繪畫的技巧;國外則更喜歡個性鮮明,具有故事性的表達。
所謂“衣食住行”是我們生活中最基本的四件事,雖然這幾年的疫情讓全球經濟都受到了嚴峻的考驗,各行各業也都面臨著挑戰,但是作為“四大基礎”的服裝我相信仍然是很有潛力的。
對于現在以90和千禧一代作為主力消費群體的服裝市場來說,只要設計夠個性,能找到消費者的契合點,我相信機會還是很大的。
04.
主觀能動性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是成為一名能獨當一面的設計師的必經之路
Q:您所在院校在這門專業上的授課模式是怎樣的,對您又有什么樣的影響呢?
之前在LCF上課都是以studio的形式,五到六人一個小組為單位和導師講自己的作品,同時每周見tutor的次數也是有限的,平時有問題更多也是以郵件的形式來交流。
對于這種教學模式我覺得能很大程度激發我的主觀能動性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總結出適合自己的方法論。
對于國內很多學生來說,這種方法在初期是痛苦的,缺少幫助會讓他們無助、迷茫,但想要成為一個能獨當一面的設計師,這是必經之路。
05.
我喜歡和學生交流
會鼓勵學生表達出自己對事物的看法
Q:您在服裝教學方面重點在思考什么呢?
我比較喜歡和學生交流,鼓勵學生對事情一定要說出自己的看法和立場,在保證嚴謹的思維邏輯的前提下,鼓勵學生把項目主題做得更具有故事性,鼓勵學生多動手實驗,即使失敗了也是一個成功的過程。
06.
迷茫是大部分學生的“通病”
我讓學生通過訓練掌握項目規劃能力
Q:學生們在做作品集時存在哪些共性問題呢?當您遇到背景、學習習慣等性格迥異的學生,您是怎樣開展教學的?
其實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在開始做作品集的時候都是很迷茫的,雖然我們會在一開始把項目需要做的事和整個項目的流程都過一遍,但是由于這些內容更偏向理論化,并未結合到具體的主題中去,所以很多時候學生在當下是明白的,等到自己開始實操時又迷茫了。
針對這種情況,我會在具體項目開始后為學生規劃一個非常細致的框架,并寫下來讓學生可以帶回去復習,再加上后期的訓練,久而久之學生自己就掌握了對于項目規劃的能力。
朱同學
三本院校背景拿到倫藝碩士直錄offer
· 本科就讀于國內某三本學院
· 獲得offer:倫敦時裝學院、威斯敏斯特大學
接手學生其實是從第二個項目開始,我發現學生對于自己的風格和整個設計邏輯的概念都十分模糊,對于一個申請MA的學生來說這都是學校最基礎的要求。
所以我從第一次開始,每一次的課堂筆記都盡量給她寫的很詳細,從頭開始給她講解做項目最基本的一些知識,平時也盡量多得帶她看一些藝術家的作品,給她安利各種風格的設計師,幫助她找到屬于她自己的風格。
朱同學自己是個很勤奮刻苦的人,但是她可能性格比較內向,所以不太敢問我問題,總喜歡自己花很久的時間去鉆研,這樣導致了她前期作品進度比較緩慢。
在發現她進度上的問題后和學生這種比較內向的性格后,我試圖從我的角度出發,多去問她問題,讓她在和我的交流中嘗試多提問,我們也在討論中解決了很多問題,養成通過討論去解決問題的方式。
朱同學作品集
最后朱同學在面試中拿到倫敦時裝學院研究生直錄的offer,并且隨著我帶著她長期學會嘗試交流的方式,現在她的性格也越來越開朗。
劉同學
在美行“蟄伏”兩年,圓了自己的倫藝夢。
· 高中就讀于國內某普高
劉同學是我在美行帶的第二個學生,剛上課的時候發現她寡言少語,這也為我們剛開始進行項目時造成了不小的困難。
畢竟我不能把想法強加給學生,我希望每個人做的主題都是她們內心最真實的想法。所以之后我試圖去和學生聊天,回顧她過往的經歷,試圖幫助她找到她最想講的,最感興趣的話題。
當我以為確定主題以后就能一帆風順地開始項目時,卻又發現劉同學懶惰的壞毛病成為我們項目路上的“攔路虎”。
項目進行的過程中,我發現劉同學對于色彩和材料的敏感度和審美還是比較好的,所以我就決定在項目中多體現她這部分的能力。
劉同學作品集
之后我就開始每天去監督劉同學的進度,盡量把每個步驟的每個細節都給劉同學講透徹,確保她能聽懂并監督她實施,在大家共同地努力下,也是跌跌撞撞地完成整個作品。
劉同學作品集
最后劉同學不負眾望,在機構“蟄伏”兩年終于圓了自己的倫藝夢。
08.
機構老師均來自國外top院校
能幫學生在有限時間內打造高質量作品集
Q:現在作品集培訓的手段很多,也有很多人說留學作品集可以自己DIY,您作為機構的藝術設計導師如何看待?
我不反對學生DIY,假如學生可以不計時間成本,通過不斷試錯來總結個人方法,從而完成作品,我覺得是沒問題的。
但是畢竟機構的老師是來自于英美TOP級院校,對于作品的要求,學校的風格以及設計邏輯這些還是更加了解,有了老師的幫助,學生能在有限的準備時間內獲得更大的進步以及更優質的作品質量。
09.
想走好服裝設計這條路
個人能力和人脈各占50%
Q:對學生畢業后就業方向和行業趨勢您有什么看法?
我覺得做這一行個人能力和人脈是各占50%,創意的設計和獨特的風格可以為你帶來一些人的欣賞,廣闊的人脈則可以讓你的設計走向更大的舞臺。
所以無論大家在畢業后是投身于設計公司也好,獨立設計師品牌也罷,一定要做好這兩點的積累。
葉老師帶同學們參觀服裝公司
行業趨勢,我覺得主要體現在銷售路徑上,疫情加速了線下轉線上的進程,這其實也給了很多小眾獨立設計師品牌機會,在直播帶貨這個新興的大產業背景下,有能力的獨立設計師還是有很大的發揮空間的。
10.
一定要堅持自己的風格
多感受生活、大自然、科技、文化···
Q:您對想要學習服裝,或是正在對這個專業的未來感到迷茫的同學有什么樣的建議呢?
無論是準備作品集也好,還是做設計師也好,都離不開要定一個項目的主題或一季產品的主題,這里有兩個點想說:
第一,一定要堅持自己的風格。時尚是個很神奇的時間游戲,沒人能準確預測到幾年后一定會流行什么樣的風格,唯獨堅持自己的風格,讓自己的作品能經過時間的洗禮后有很深的積淀,這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找靈感時不要只會從衣服上得到啟發,學會感受生活,感受科技的變革,感受大自然,感受文化的內涵。
最后送給所有正在準備申請的同學們——
請珍惜目前還能以一顆最純粹的心去做設計的日子,因為在這個過程中,你不用考慮太多客觀因素,可以歇斯底里、無所畏懼地去表達自己最純真的創意。
本文版權屬于美行思遠(www.choshi-koukai.com),轉載請注明出處。